WORK

作品集錦

“他們在島嶼寫作” 周夢蝶《化成再來人》紀錄片



一襲長袍。一頂毛線帽。民國六十、七十年代,周夢蝶冷然孤寂的身影盤坐在熙來攘往的台北市區,交織成台灣動人的人文風景。周夢蝶的傳奇一生並不為人熟知,三年前導演陳傳興執導的周夢蝶紀錄片《化城再來人》,揭開「詩壇苦行僧」的神秘過往,也記錄了他生前最後的身影。《化城再來人》片長一百七十分鐘,是「他們在島嶼寫作」六部作家紀錄片中最長的一部,影像意境唯美而深遠。周夢蝶一九五五年起在武昌街擺攤。他在片中透露,那時每天一早坐第一班車抵達。他形容這個「孤獨國」只有「四個榻榻米大、四百廿一本書」,每天淨賺三十元就可以「pass」了。

詩人余光中是周公的亦師亦友,他說,「周夢蝶充滿了矛盾,充滿了嚮往,充滿了不滿足,這些都可以在詩的世界裡得到補償。他是個在現實世界很拘謹很不自由的人,在想像世界裡,是逍遙遊,是孤獨國。」

周夢蝶一生寫過二三百首詩,出版過三本詩集,《孤獨國》《還魂草》和《十三朵白菊花》。他曾說 「寫詩很痛苦」,但寫詩是他一生悲苦寂寞的唯一救贖。旁人以為周夢蝶清心寡欲,好友陳玲玲卻在紀錄片中透露,「周公其實是很多情,也頗專情,也很泛情。」他也形容自己學佛經前「滿腦子都是戀愛」,「寫幾句破詩正是因為感情不平靜。」

周夢蝶早年曾與以研究《金瓶梅》著名的魏子雲閒聊,強調自己詩中雖然時常涉及禪佛,精神卻是入世的。他的詩文中屢見向紅樓、寶玉致意,寶玉本是癡情之人。詩人余光中和成大中文系副教授翁文嫻直指奠定周夢蝶詩壇地位的《還魂草》就是一本「情詩集」。他寫信給好友陳庭詩,曾回憶:「……偶不適,與一楊姓女孩,台大醫學系六年級,初晤敘於明星三樓;一席未終,如湯潑雪,所苦頓失。今此女已適人,已赴美,已綠繁子滿。海天杳冥,緣會無期。吾之痼疾,其終無瘳乎?一笑。」他的多情可見一二。余光中說,周夢蝶也許不是莊周再生,而是「石頭記」的石頭轉世。

《化城再來人》借用佛經典故,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中的風景,從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維、修行、寫作,試圖重現昔年武昌街氣氛、書攤的孤獨國,追索病痛帶來的改變與啟發、幾次生命裡的流徙與意義,最後具現為那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悟與情。